三十六计中欲擒故纵的主要内容_lol三十六计欲擒故纵

tamoadmin 游戏交流 2024-07-14 0
  1. 三十六计中,欲擒故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 如何对付三十六计中的”欲擒故纵”?
  3.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的作品出处
  4. 故纵欲擒是什么意思

三国时期,蜀汉先主刘备在白帝城死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因当时刘禅年幼无知,所以朝廷上的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诸葛亮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没料到西南地区(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倒先闹起来了。

益州郡有个豪强叫雍闿。他听说刘备已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了叛变。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西南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他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来反抗蜀汉。经过雍闾的煽动,群柯(今贵州遵义一带)太守朱褒,越寯(今四川西昌县东南)部族首长高定也都响应雍国。这样一来,蜀汉差不多失去了一半土地,怎么不叫诸葛亮着急呢?当时蜀汉刚遭到猇停大败和先主死亡,顾不上出兵。

诸葛亮一面派人去劝说他们与东吴重新讲和,稳住这一头:另一方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过了两年,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兵南征。

三十六计中欲擒故纵的主要内容_lol三十六计欲擒故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参军马谡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几十公里。临别的时候,

诸葛亮握住马谡的手,诚恳地说:“我们相处好几年了,今天临别,您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我吗?”

马谡说:“西南的人依仗地形险要,离都城又远,早就不服管了。即使我们用大军把他们征服了,以后他们还是要闹事的。

我听说用兵的办法主要在于攻心,攻城是次要的。丞相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心服,才能够一劳永逸。”

马谡的话正合诸葛亮的心意。诸葛亮不禁连连点头说:“谢谢您的帮助,我一定这样办。”

诸葛亮率领蜀军向西南进发,节节胜利。大军还在半路上,越嶲酋长高定和雍闿已经发生火并,高定的部下杀了雍闾。蜀军打进越巂,又把高定杀了。

诸葛亮派李恢、马忠两员大将分两路进攻。不到半个月,马忠又攻破牂柯,消灭了那里的叛军。四个郡的叛乱很快就平定了。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西南酋长孟获不但打仗骁勇,而且在西南地区各族群众中很有威望。

诸葛亮想起马谡临别时的话,决心把孟获争取过来。他下了一道命令,只许活捉孟获,不能伤害他。诸葛亮善于用计谋。

蜀军和孟获军队交锋的时候,蜀军故意败退下来。孟获仗着人多,一股劲儿追了过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被打得四处逃散,

孟获被活捉。孟获被押到大营,心里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进了大营,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了绑,好言好语劝说他归降。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诸葛亮也不勉强他,陪着他一起骑着马在大营外兜了一圈,看了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然后又问孟获:“您看我们的人马怎么样?”孟获慢慢地说:“以前我没弄清楚你们的虚实,所以败了。

今天承蒙您给我看了你们的阵势,我看也不过如此。像这样的阵势,要打赢你们也不难。"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来,说:“既然这样,您就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再打吧!”

孟获被释放以后,逃回自己的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进攻蜀军。他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第二次又乖乖地被活捉了。诸葛亮劝他,他还是不服,就又放了他。像这样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捉到第七次的时候,

诸葛亮还要再放,但孟获却不愿走了。他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可说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底里敬服。从今以后,不再反叛了。”孟获回去以后,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就这样,西南地区就重新归蜀汉控制了。

诸葛亮平定西南后,命令孟获和各部落的首领照旧管理他们原来的地区。

有人对诸葛亮说:“我们好不容易征服了西南地区,为什么不派官吏来,反倒仍旧让这些头领管呢?”诸葛亮说:“我们派官吏来没有好处,只有不方便。派官吏,就得留兵。留下大批士兵,粮食接济不上,叫他们吃什么?再说,刚刚打过仗,难免死伤一些人,如果我们留下官吏统治,一定会发生祸患。现在我们不派官吏,既不留军队,又不运军粮,让各部落自己管,***和各部落相安无事,岂不更好?”大家听了诸葛亮这番话,都钦佩他想得周到。

诸葛亮率领大军回到成都时,后主和朝廷大臣都到郊外迎接,大家都为平定西南而感到高兴。从此以后,蜀国的西南部太平无事。

诸葛亮就这样巧用欲擒故纵之计,收服了蛮人的心。

核心内容:要想制服、擒拿敌人,就要先放任、顺应他。这里讲的“纵”,并不是同敌人完全脱离关系放任自流,而是在紧紧跟随的情况下任敌施展,最后在不会出现任何意外的情况下将敌擒拿消灭。

古文解语: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文:敌人被逼得无路可走时,就会拼死反扑;暂时让他们迷走,则可以削弱他们的声势。追踪敌人时不要过于逼迫他们,避免他们负隅顽抗。要消耗他们的体力,瓦解他们的斗志,待他们松散懈怠后再加以捕捉,这样可以避免流血。

根据《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时,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三十六计中,欲擒故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欲擒故纵(yù qín gù zòng),汉语成语,意思是故意先放开敌人,使敌人放松戒备,充分暴露后,再把敌人捉住。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其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军事上,“擒”,方法,“纵”,(使其降伏)是目的。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对于拼命抵抗的敌人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使其降伏)或歼灭敌人。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换一种解释,就是:用擒获的方式使人服从!这里的“纵”是象形文字。

典故其一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典故其二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 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

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如何对付三十六计中的”欲擒故纵”?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的作品出处

所谓欲擒故纵就是敌人在占有优势时,不乘胜追击,而是故意放你一马,此时有一件事需要注意,两种方法可以应对(纯属于个人意见,可视之为胡说八道)

需要注意的事:在保持信心的同时,切记不要盲目自信

敌人占尽优质时,还能保持信心的重要性不必说,但一定要小心不要自信过头,否则就真落入“欲擒故纵”的圈套里了。当年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孟获次次都自以为下次必胜,不从中汲取教训,结果最终大败,可引以为戒。

应对的方法有二,第一:化整为零

“欲擒故纵”之机在于敌方占进优势,放你逃跑,再视你的动作取应对方法,在战术和心理上占得先机。所以如果你把已方的力量分散开来,尽量躲避敌人的侦查,让他摸不到你的动向,自然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不过这项有个先决条件,就是你那些“为零”的力量要足够强,不会被敌人轻易吃掉才可以,否则“化整为零”就变成了“送羊入虎口”了

第二,反戈一击

从来进攻的时机都会很重要,所以对付欲擒故纵时反戈一击有时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设敌人之所以“故纵”,是因为自己的伤亡已经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欲擒故纵本来就有这层意思:为防止敌人作困兽之斗而故意放走敌人),而已方可以与盟友或后援联手出击,那不妨杀他一个回马枪,让敌人自食其果。

不过如果实力不够,同时估计错误,这无异于***,慎用。

故纵欲擒是什么意思

《欲擒故纵》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欲擒故纵”的意思是:想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比喻为了达到进一步控制的目的,故意先放松一步。

该词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欲擒故纵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恋爱行为学觉得这一计用在爱情中比用在兵法里更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欲擒故纵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战术。

扩展资料:

欲擒故纵: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